林老师临床经验总结丨心衰 丨心衰之治,贵在识机

栏目分类林老师临床经验总结丨心衰 丨心衰之治,贵在识机

你的位置:回血上岸大神带我稳赚 > 新闻动态 >

林老师临床经验总结丨心衰 丨心衰之治,贵在识机
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3:09    点击次数:124

作者简介:林佳明,主任医师,工作21年,崇尚仲景经方医学,善用六经辨证治疗疑难杂症。

心衰即心力衰竭,是指心脏泵血功能减弱,无法满足身体各器官和组织的血液及氧气需求,进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。

主要表现

呼吸困难:这是心衰最常见的症状之一。

早期可能在体力活动时出现气短、喘息,随着病情加重,即使在休息时也会感到呼吸困难,甚至夜间睡眠时因憋气而惊醒,需要坐起后才能缓解(端坐呼吸)。

乏力、疲倦:由于心脏泵血减少,身体各组织器官供血不足,会出现明显的乏力感,日常活动耐力下降,比如原来能爬楼梯,现在爬一层就感觉极度疲惫。

体液潴留:

下肢水肿:多从脚踝、小腿开始出现水肿,按压后会留下凹陷,且不易恢复,严重时可蔓延至大腿、腹部。

腹部胀满:可能出现腹水,导致腹部膨隆、食欲不振、恶心呕吐等。

其他症状:还可能伴有咳嗽,多在夜间或活动后加重,有时咳出白色泡沫痰或带血丝的痰;心率加快,部分患者可出现心慌、心悸等症状。

一、学术思想核心:阳主阴从,三阴统调

  林老师认为心衰本质属“本虚标实”: 

本虚:心肾阳虚为根,兼脾虚失运。

阳气衰微则水饮、瘀血内生,《内经》言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”。 

标实:水饮凌心、瘀阻心脉为标,常见气喘、水肿、唇绀。 

治疗以“温阳化气,活血利水”为纲,注重三阴经(太阴脾、少阴心肾、厥阴肝)协同调理,尤重阳气之振奋与固守。 二、六经辨证与分型论治

  1. 太阴病(脾虚水泛)—苓桂术甘汤主之     

主症:腹胀如鼓、下肢水肿、便溏、苔白腻,动则气喘。     

病机:脾阳不振,水饮停聚中焦,上逆凌心。     

案例:        

杨某,女,67岁,心衰6年,着凉后低热、气喘、下肢水肿,舌暗苔白腻滑,脉沉紧。

予苓桂术甘汤加味(茯苓45g、桂枝12g、白术20g、炙甘草9g),3剂后水肿消退,气喘缓解。     

药物解读:        

茯苓(上品):《本经》载“主胸胁逆气,利小便”,健脾渗湿,引水下行,为治水饮之君药。        

桂枝(上品):“主上气咳逆,补中益气”,温通心阳,化饮降逆,协茯苓导水归渠。        

白术(上品):“主风寒湿痹,止汗除热”,健脾燥湿,断水饮生成之源。  2. 少阴病(心肾阳衰)—真武汤主之     

主症:畏寒肢冷、冷汗淋漓、脉沉微欲绝,甚则不能平卧。     

病机:心肾阳虚,水泛周身。     

案例:        

石某,女,78岁,心衰急性加重,双下肢重度水肿,咳白痰,舌胖大暗红,苔白腻。予真武汤加黄芪30g、人参10g,6剂后水肿减,喘促平。     

药物解读:        

附子(下品):“主风寒咳逆邪气,温中”,破阴回阳,温肾化气行水。        

白芍(中品):“主邪气腹痛,利小便”,敛阴柔肝,防水饮化燥伤阴。  3. 少阴厥脱(阳衰阴竭)—破格救心汤主之     

主症:喘促欲脱、面色黧黑、脉微欲绝,濒危之候。     

病机:阳气暴脱,阴寒内盛,阴阳离决。     

案例:        

男性,45岁,重症肺炎合并心衰,四肢逆冷,射血分数36%。予破格救心汤合升陷汤(附子45g、山萸肉20g、黄芪30g),7剂后射血分数升至45%,可正常活动。     

药物解读:        

山萸肉(中品):“主心下邪气,逐寒湿痹”,收敛元气,固涩滑脱,防阳气外散。        

龙骨(中品):“主心腹鬼疰,精物老魅”,重镇潜阳,安神定悸。  4. 阴阳两虚兼气脱—全真一息汤主之     

主症:喘促汗多、口干烦躁、脉细数无力,寒热错杂。     

病机:久病耗气伤阴,阳损及阴,虚阳浮越。     

案例:        

七旬老太,心衰合并肺部感染,烦躁汗出,脉细欲绝。予全真一息汤(附子、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)加减,9天后喘平肿消,心功能恢复。     

药物解读:        

人参(上品):“补五脏,安精神,定魂魄”,大补元气,滋阴生津。        

麦冬(上品):“主心腹结气,赢瘦短气”,润肺清心,治阴虚燥喘。  三、四大核心方剂解析 

  1. 苓桂术甘汤     

方义:茯苓利水、桂枝温阳、白术健脾、甘草和中,共成“温阳化饮”之剂。

林佳明强调茯苓用量宜大(30-75g),以“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”(《本经》)。     

应用:太阴水饮上冲之头晕、心悸、水肿,常合泽泻(《本经》“主风寒湿痹,消水”)增强利水。  2. 真武汤     

方义:附子温肾,茯苓利水,白术健脾,生姜散饮,白芍敛阴。

林佳明指出此方“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”,尤适肾阳虚水泛。     

应用:慢性心衰稳定期,水肿反复者,常加黄芪(《本经》“补虚,治小儿百病”)补气行水。  3. 破格救心汤     

方义:四逆汤回阳救逆,合山萸肉、龙牡固脱,磁石纳气。

林佳明谓:“附子重剂破阴回阳,山萸肉敛肝防脱,乃救垂绝之阳”。     

应用:急性心衰阳衰阴竭,附子用15-90g,先煎1小时减毒。  4. 全真一息汤     

方义:参附回阳,麦味滋阴,牛膝引火归元。

林佳明认为此方“滋阴救火,温阳无升浮之弊”,治阴阳两虚之危候。     

应用:心衰合并感染后期,气阴两伤者,重用五味子(《本经》“主益气,咳逆上气”)敛肺固肾。  四、《神农本草经》药物心衰应用精要

  附子  下品  辛热,回阳救逆  破阴寒,救亡阳,温三焦之根。

黄芪  上品  甘温,补气升阳  举大气,消水肿,助水液气化 。

   葶苈子  下品  苦寒,泻肺行水  祛痰饮,平喘逆,治水饮射肺。

    五味子  上品  酸温,益气生津,补肾宁心  敛肺固脱,止汗定喘   五、典型案例详析 

  案例1:苓桂术甘汤合升陷汤治慢性心衰水肿 

患者:64岁男性,胸闷气促半年,活动后加重,舌淡胖苔厚腻,脉弦滑寸弱。 

辨证:太阴病水饮内停,宗气下陷。 

治疗:    

一诊:苓桂术甘汤合升陷汤(茯苓45g、桂枝15g、黄芪60g),7剂后胸闷减。    

二诊:水肿未消,加真武汤(附子15g、白术30g),10剂后水肿退尽。 

按:此案体现“先治太阴水饮,再温少阴阳气”的次第,黄芪“补虚”升陷,茯苓“利小便”导水下行,标本兼顾。  案例2:破格救心汤抢救急性心衰并多浆膜腔积液 

患者:66岁男性,风心病术后,喘促不能平卧,全身水肿,舌暗淡苔白腻。 

辨证:少阴病阳衰阴竭,水瘀互结。 

治疗:    

一诊:真武汤合五苓散无效(附子量小)。    

二诊:改破格救心汤(附子30g、山萸肉60g、红参20g),3剂后尿量增,水肿消半。 

按:林佳明强调“阳衰至极者,非重剂不救”,附子“破癥坚积聚”之力,合山萸肉“逐寒湿痹”固脱,逆转危局。  六、总结:经方治心衰的学术精髓

  林佳明之经验,可概括为 “三阴同治,四法贯通”: 

  1. 紧扣阳气主线:以附子为君,振奋少阴之阳;黄芪、白术补太阴之气;山萸肉、五味子敛厥阴之脱,贯穿“阳主阴从”之理。 

  2. 动态辨治次第:     

急性期:破格救心汤回阳固脱(少阴厥脱);     

缓解期:真武汤温肾化水(少阴太阴);     

稳定期: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(太阴为主);     

复杂期:全真一息汤阴阳双补(三阴并调)。 

  3. 本经药物活用:     

上品补虚(黄芪、人参)治气虚之本;     

中品调和(山萸肉、龙骨)防阳气外散;     

下品攻邪(附子、葶苈子)破阴浊之结。 

  4. 重剂起沉疴:     

茯苓75g利水、附子90g破阴、山萸肉120g固脱,皆本《本经》“有故无殒”之训,以雷霆之势挽垂绝之阳。  林佳明云:“心衰之治,贵在识机。阳衰者救阳,水停者化水,血瘀者通络,然终需归于温煦三阴。”

其经验深植经方根基,融《本经》药性于六经框架,为心衰治疗提供纯正中医路径,彰显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的医道。

林佳明,主任医师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